让宏观调控更加有力有度有效

发布日期:2017-12-08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_ya     浏览次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的目标,并且明确指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阶段,立足发展改革全局,我国宏观调控的理念与手段也不断与时俱进。近年来,我国先后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明显加强,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运行和结构优化升级。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教授说。

  他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方向下,未来应加快构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宏观调控效率,以最小的代价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宏观调控也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认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去产能是“做减法”,效果可能立竿见影,但培育新动能属于“做加法”,这就需要时间。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更多考虑改革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孤军深入效果肯定是不行的,甚至还有负面影响,一定要考虑相互协调,最终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宏观调控要以全球视野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多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放大正面外溢效应,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稳定政策基调,改善与市场的沟通,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陈彦斌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以沟通为主要方式的预期管理不仅操作成本较低,而且能够缩短政策的外在时滞,让宏观调控插上“隐形的翅膀”,更有效地稳定公众预期与提升市场信心,进而促进投资与消费。

  未来,要继续加强宏观政策体系之间的协调,发挥好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发挥好财政、货币、消费、投资、产业、区域等政策工具的支撑作用,并依据不同阶段、情况和特点,及时调整完善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把握好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还要善于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经济形势的预研预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效率。

  专家表示,我国宏观调控目前仍具有明显优势,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多种多样,操作空间较为充足,回旋余地也较大。得益于新常态以来我国不再实施强刺激政策,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空间都明显优于欧美国家,这给未来宏观调控预留了宝贵的空间。

  “宏观调控既是一门科学,也是艺术,这对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考验。一成不变、固守教条是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的,必须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高我们自身的调控能力。”徐洪才说。

指导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
承办单位:陕西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电子营业执照
陕ICP备14005206号-1 | 陕公网安备 61019402000082号

pv: uv: